郑

zhèng ㄓㄥˋ

19画

12

udbh

tknl

uagy

87827

8画

6

43113452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90D1

指姓氏。地名,也是姓氏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下 部首:邑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058頁,第6

同文書局本: 第1277頁,第30

標點整理本: 第1264頁,第16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直正切,音㽀 —— 國名。釋名》:鄭,町也。地多平,町町然也。正字通》:鄭本西都畿內地,周宣王封其弟友,是爲鄭桓公,寄孥與賄于虢鄶,其子武公,定平王于東都,因徙其封,施舊號于新邑,是爲新鄭。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。

又,南鄭,縣名。今屬陝西漢中府,桓公封邑在畿內,爲西鄭,漢中在京兆之南,故稱南鄭以別之。一統志》:南鄭,古褒國附庸之邑。桓公歿,其民南奔居此,因曰南鄭。

又,《廣韻》:鄭重殷勤之意。前漢・王莽傳》: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。

又,姓。集韻》:鄭滅于韓,子孫因以國爲氏。

注解

〔鄭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邑部

〔鄭〕字拼音是zhè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奠、⻏

〔鄭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zhèng] ⑴ 见“郑”。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郑的意思

zhèngㄓㄥˋ

基本解释

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。~人买履(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,不顾客观实际的人)。

姓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。

2.同本义。

Zheng state;

郑,京兆县, 周厉王子 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 宗周之灭, 郑徙 缯洧之上,今 新郑是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至于南郑。 —— 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郑穆公使视客馆。 ——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
3.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

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

4.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。

wanton music;

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 —— 《惟皇诫德赋》

郑音(本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,后多指俗乐)

5.姓。

形容词

郑重;慎重。

solemn;

郑,重也。 —— 《广雅》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。 —— 《汉书·王莽传》

郑重其事(对某件事持慎重、认真、严肃的态度)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六下反切直正切頁碼207頁,第20

𨞀

異體

𨞀京兆縣。周厲王子友所封。从邑奠聲。宗周之滅,鄭徙潧洧之上,今新鄭是也。

附注按:甲骨文、金文不從邑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二反切直敬反頁碼532頁,第2行,第1

𨞀京兆縣,周厲王子友所封。從邑奠聲。宗周之滅,鄭徙潧、洧之上,今新鄭是也。

鍇注臣鍇按:鄭初封在今華州,杜預云:「後徙滎陽宛陵縣西南新鄭城。𭄘熈《釋名》曰:「鄭,町也,其地町然平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六下反切直正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1143頁,第4許惟賢504頁,第4

𨞀京兆縣。

段注二志同。今陜西同州府華州州城北有故鄭城。

周厲王子友所封。

段注《前志》曰:周宣王弟鄭桓公邑。

从邑。奠聲。

段注直正切。十一部。

宗周之滅。鄭徙潧洧之上。今新鄭是也。

段注桓公友之子武公與平王東遷。取虢鄶鄢蔽補丹依疇歷華十邑之地。右雒左濟。前華後河。食溱洧焉。從其故名曰鄭。至漢爲河南郡新鄭。二志同。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西有故鄭城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古無舌上音,讀為定,故奠又為定。至於鄭重字,乃雙聲(丁寧反覆也),古人鄭重與今鄭重意别,古人鄭重字有重疊意。「放鄭聲」,放鄭重(引長)之聲,與今人輕重之解别。○《廣雅》「㞟,重也。」

鄭聲,非云鄭國之聲,乃鄭重之聲(重疊其聲)。[服]虔注云:「躑躅(鄭重)之聲」。朱子誤解鄭聲為鄭國之聲,乃拘「鄭聲淫」一句,將鄭風盡為淫詩矣。

鄭重(雙聲)二字古訓為緟。「放鄭聲」者,古訓鄭重之聲,即緟聲也(即引長之聲)。醫書謂病人糊涂之聲曰鄭聲,古無舌上音,鄭讀如定,故奠又訓定。

白话解释

郑,京兆尹郡的一个县。是周厉王儿子友的封地。字形采用“邑”作边旁,采用“奠”作声旁。西周灭亡时,郑武公迁徙到潧水、洧水一带,今天的新郑县就是这个地方。

鄭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409頁,第8字
2陳昌治本第525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407頁
4說文校箋第263頁,第9字
5說文考正第254頁,第14字
6說文今釋第911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1576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3397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346頁,第3字
10說文標整第161頁,第17字
11標注說文第260頁,第5字
12說文注箋第2096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6589頁【補遺】第16980頁
14通訓定聲第3371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552頁【崇文】第2205頁
16說文句讀第838頁
17章授筆記第276頁,第4字
18古字詁林第六冊,第274頁,第2字
19古字釋要第632頁,第9字